派文网 >地图 >读后感 >

过大草地读后感

过大草地读后感(汇编8篇)

时间:2025-06-06 作者:派文网

过大草地读后感 篇1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我们中国人写的。但看完之后,才发现原来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写的不朽名著,又名《西行漫记》。

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与共产党的领导者经过了多次谈话,又深入红军和平民百姓中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终于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

很难想象一个西方的新闻记者,想要去了解我们国家的故事,并去专门写了一本书。可见他对中国是这么的关注。而且还对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1949年后,中国政治斗争越演越烈。斯诺的书继续照耀世界各地,而他在中国反倒被打入黑牢。

中国的魅力吸引了各种各样的人。而红军长征中所表现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更让我们敬佩。红军战士们必胜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财富。为了中国美好的发展,我们要变得更加坚强,以保护国家而奋斗。我相信就像斯诺所说的那样“红星照耀中国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并将照耀全世界。”

过大草地读后感 篇2

《红星照耀中国》出自美国的作家埃德加-斯诺之手。全书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所见所闻而做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状况。

斯诺经实地采访,用真实而生动的笔调描述了诸多红军将领及领袖非凡的人生经历,其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几人极具代表性。

文中写道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十四小时,而身体却身份健康,生命时刻充满活力,身体仿佛如铁打的一般。这一切都得益于小时候在田里干过农活。毛泽东从小喜欢读书,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十八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后退学,给自己拟定了自修计划,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并且自始至终都执行着。每次他都是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到了闭门才出来。期间他努力研习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

红军是一支战无不胜,无坚不摧,英勇顽强的人民,这无疑在红军长征中体现了出来。红军真正实现了官民平等这一体系。

在书中,斯诺还对国民党进行了狠狠地驳斥,驳斥了他们一向对外宣传共产党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的这种行为。他在书中对毛泽东大为赞赏: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就学的且极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对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作者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国。”几十年后也却如作者所说,共产党以如一颗红星,照耀了全中国,让中国走向了富强繁荣的道路。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没有令人颤栗的炮火声在耳边轰鸣,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学会感恩,向在中国前进道路中的革命烈士感恩,若没有他们,何来如今的幸福。

红星闪闪耀中国,

长城巍巍护中华。

一寸山河一寸血,

百万青年百万兵。

愿“长征精神”永存在每个中国人民心中。

过大草地读后感 篇3

初一暑假领通知书时,暑假作业上布置了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并写读后感。看着书名就感觉这是一本关于介绍关于中国有闪亮点的书。因放假后书未到时,我在网上收到了《红星照耀中国》的电视剧,兴奋的我当即开启了观看旅。本打算看完电视剧后,在进行对书的精读、和深读,怎奈,我暑假的散漫和不坚持,直到今天刚完成15集的观后写作。鉴于开学临近,需完成暑假作业的读后感,我翻开了这早已到手而未读的书。

此书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1905~1972),于来到中国后,带着对中共红军和共产党的种种疑问,于1936年6月到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采访,同中共领导人和红军进行采访、记录。经过了4个月与共产党人的贴切生活,完成了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与1937年10月在伦敦出版,而当时国内则以《西行漫记》出版,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和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并引起海内外的轰动。看了这些序言后,不禁勾起我阅读的欲望,作为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更应该去了解这些史实与真相。

在观看电视剧第15集时,其中斯诺和海德姆的一段对话也激起我好好读这本书的乐趣!斯诺说:“来保安已经20多天了,采访了很多重要的人物,和重要的事情,我时常在想,怎么才能把这震撼中国的动荡解释清楚,怎样才能够把真实的红区和共产党描写出来。”海德姆答:“是啊!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恐怕和你之前所做的那些报道,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的新闻你可以一一列举事实,就像开具清单一样,但这里的一切,必须要求你做出公正、还有历史全面的分析,这样你就需要同时具备历史学家、还有社会学家的见解、以及智慧的眼光。”斯诺又答:“我要把故事讲给全社会听,共产党人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看着这些对答,感觉了此本书意义的重要性,他凝聚了斯诺对中国历史的全面解读和用文学家的华丽语言,社会学家的发展见解完成了这本巨著,若我不认真阅读,不了解历史,只看表面的文字信息,相信会失去了看这本书的意义,他是共产党人血泪的写照、是新中国成长的经历,相信我精读才能体会作者的本心。

翻开书本发现和电视剧演义还是有些差异的。书本共分了12章,从开头的探寻红色中国开始,中间穿插了共产党的由来、长征等。看着这些大大的标题,其实都是共产党和红军发展成长的历程!目前我了解甚少,只有在阅读中多做笔记、思考、多查阅史料!以完成对此书的了解、和对中国更深层次的了解!

过大草地读后感 篇4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穿过国民党的防线,进入华北地区的红色区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采访红军的西方记者。作为记者,他想去那是自由地探寻真相。在这片他逐渐了解并热爱的土地上,他目睹了中国饥荒爆发和腐败的人地社会现象。

要前往西北的苏区,他必须穿过蒋介石政权的重重封所锁,这段旅程因而险象环生。但是斯诺有非常多的问题他想要找到答案——中国共D是一些什么?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真的准备和蒋介石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他们运用的是怎样的军事战术?没有任何人确切地知道答案,所以斯诺为了解答他和其他人心中的疑惑,不畏险阻进入了苏区。

斯诺为我们展示了一群有血有肉的红军战士和那些伟大仔领袖人物。他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他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D人的原因。通过访谈与对话,他还搜集到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并在这个作品中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共D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和红军战士们的生活,和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让全世界知道了为什么红军没有任何军事物资却能继续生存并扩大队伍。

这正如“红星”这个字其含义:中国共D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过大草地读后感 篇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艰险、艰苦,用鲜血和生命走完了军事史上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而在漫漫长征中最苦的就是穿越草地时的伟大壮举,正是他们这种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令我难忘!

我们怀念那些穿越草地时的革命英雄,回忆那些被载入史册的不朽篇章,就让我们在《草地》影片中一起回味那悲壮的历史吧!

镜头一:一位红军连长和一个小战士走在布满沼泽的草地上,粮食已经快没有了,小红军饿得很厉害,捂着肚子向连长要少得可怜的炒面吃,可是连长却说:“前面的路还很远,要坚持!”连长帮小红军紧了紧腰带继续前进。看到这里,我不禁从心底升出一种敬佩的感情,我和那个小红军年龄差不多,如今我们走在宽阔的马路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住在宽敞的楼房里,吃着可口的饭菜,还有很多零食,如果没有我喜欢的饭菜可能会耍小性子,而那位小红军就能忍受住饥饿,在危机四伏的草地上继续前进。我想正是有了他们用艰苦来开创的新中国,才有了我们幸福的今天,所以我们更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镜头二:在一片沼泽地中,上面的那两位红军发现了一个掉队的战士,那个战士说自己快要不行了,不用管他,而那位红军连长并没有丢下他,而是背着他继续前进。认为只要他还有一口气,也要背着走出这荒芜的草地。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给了我极大的震动,永远激励着我前进,我想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都以自己为中心,之间缺乏了太多的互爱,如果我们也像红军战士那样,遇事团结起来,那我们的国家就会强大,不会再受外来的欺辱。

镜头三:一个老红军为了那些孩子们,把自己最后的一点食物分给了孩子,而自己却被活活的饿死。为了那些年轻的红军战士能够走出草地,许多老红军牺牲了自己生存的机会,把希望寄托在了年轻的战士身上……我忍不住往下看,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这种舍弃自我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吗?正是有了他们的自我牺牲,才有一批战士走出了草地,走向陕北,走向革命的胜利……

回想起来,红军在极端困苦面前,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激情,把困难和艰险甩在身后,前仆后继,一往无前。他们依靠的就是团结互助的高尚情操、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乐观进取的革命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写下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不朽篇章。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更应该牢记这段历史,继往开来,把红军的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过大草地读后感 篇6

章节概述: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名清宗,后改德怀,字得华,号石穿,湖南湘潭人,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抗日战争中发动百团大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第一任国防部部长,中共第六至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7月31日,彭德怀被授予“朝鲜英雄”称号。

我的感悟: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记述彭德怀当上共产党的经历。彭德怀生于一个风景很好的农村,家里是富农。小时候差点被全族决定溺死,后来舅舅救了他,但是彭德怀必须离家。彭德怀开始闯荡世界,他两年做工换来的一点点积蓄却因换军阀一文不值;湖南发生大饥荒,他帮助二百多个农民攻打有很多余粮但不愿意出售的大地主家;他十八岁便当了排长,受到军中一个学生领袖很大影响,这个人遭到了一个督军的杀害,他就决定去刺杀督军。

他从事一个间谍活动,被同伴出卖,一个月被折磨得昏过去好几次都没有屈服;他后来读了许多书《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简介《新社会》以及许多对中国革命作了唯物主义解释的文章和小册子,从认为无法改革社会到认为社会是可以改造的加入了共产党。

过大草地读后感 篇7

周六我观看了电影《长征-草地》,影片真实展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让我在深刻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心灵受到了无比地冲击和震撼,更佩服他们那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

影片一:影片中的草地一眼望不到边际,腐草结成的地面十分松软,处处充满着一个个可怕的魔鬼般的泥潭,一老一少迎着呼呼的北风在草地中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他们试探着一步步向前移动,生怕一不小心就掉进泥潭中。

影片二:食难,一点点的炒面是那么的珍贵,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拿出来吃的,那个小战士饿的走不动了,便和连长说:“连长,给点炒面吃吧,”连长笑笑说:“不给,一点也不给。”因为他知道后面还有很多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动那仅有的一点炒面的。但小战士不懂这些,他瞪了连长一眼,鼻子里“哼”了一声,说:“小气鬼”。连长看看他,笑了笑,就又赶路了。还有一位红军因没食物吃,饿死在了草地上,留下了一个几岁大的女儿哭着喊妈妈,连长哄那个小孩子说“妈妈睡着了”,他不顾那个小孩撕心裂肺的哭喊,硬背起那个小孩继续赶路,看到这一幕,怎么能不叫人痛心呢?

影片三:行军难,行军过程中本来草地就不好走,突然天又降暴雨,战士们一看天色要变,赶紧搭帐篷,在那种困难的环境下,很多战士都挤在一个帐篷中,雨淋在了他们身上,冻得瑟瑟发抖,有的战士赶紧扶着伤员进帐篷,有的战士在跑的过程中掉进了泥潭中,虽然同志们很痛心但不能去救,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去救他,牺牲就不只是几位战士了,他们含泪看着那些战士越陷越深,却无能为力。

影片四:在前进的路上,随着伤员的一个个增加,食物的越来越少,一点点的炒面让来让去,战士们饿的撑不住了,就倒下了,最后不得已杀掉了小廖文最疼爱的牛。当连长看到刚参加党的增战友把自己分到的仅有的一块牛肉也给了孩子们,自己却 饿死在了草地上,不禁失声痛哭。最后连长忍痛下令说:"同志们,集合,我决定临时组成一个先前小分队,这是一份绝密文件,你们一定要把文件送到大部队手里,就是最后剩一个人也要送到,一定完成任务。”让身体好的健康的战士他们以“送绝密文件”尽快走出草地赶上前面的部队。他留下照顾着伤员慢慢得走。这个临时先前小分队背负着这样一个重大任务出发了,连长向他们一个个挥手,恋恋不舍的送他们上路了。路上又下起了暴雨,但他们互相搀扶的走上了陆地,突然有个战士被“石头”拌了一下,于是他拾起石头惊讶了,战士们也赶了过来,“石头,我们看到石头了,”接着高兴的欢呼起来:“我们终于走出草地了”大家激动地抱在了一起。他们和前面的大部队会合了,小分队组长把文件交给了领导,领导看了看说:“这是给你们的啊”那个战士惊讶的说:“什么?”领导让他念念连长带来的文件,只见文件里写到:“同志们,现在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当他读到“文件就是你们自己”时,他哽咽了,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在场的所有人都痛哭了。瞬间明白了连长的“良苦用心”。原来连长看到伤员越来越多,再这样共同走,说不定谁也走不出这片恶魔般的草地了。也就没办法和大部队去会和,都只会白白的牺牲掉。看到这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连长的精神太伟大了。

这部影片太感人了,就是在这样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也没击垮我们的红军战士,虽然他们不是同一个队伍,但却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革命。他们同甘共苦,保持着严明的纪律和革命的精神,以自己顽强的力量战胜了种种困难,他们的精神将激励我努力学习,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老一辈的革命战士身上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的品德,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今我们生活在他们为我们创造下的和平年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呢?让我们《长征-草地》的精神,用到学习,生活中,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长大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吧!

过大草地读后感 篇8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是伟大革命家毛泽东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读书可以赋予人丰富的知识色彩。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红色的略呈灰灰的书的色调,立即给人以“红色”的感觉,更兼有历史的厚重感。

翻开书本,心就平静下来了,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他的西部之行,而一个个鲜活人物跃然纸上,一幅红色苏区斗争图浮现在眼前。作者运用欧美作家善用的描写的手法,以平视的角度,朴实的笔触给我们讲述着那段历史。朴实的语句却将东西方文学的区别体现的淋离尽致,当时这样的文章应该算作新闻或通讯了,而在今天就是一部传记了。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这是对伟人毛泽东的描写——是一个喜欢憨笑的人。

西路军的很多故事、当然也包括很多女红军战士惨烈经过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当年的残酷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红军精神。让我们现在拥有了如此安宁的生活。我们现在所获得的一切都是鲜红血液换来的,为了这些,我们不得不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吧,珍惜今天所拥有的,跟一位美国人——斯诺一样深爱这片红色土地或者说更爱这片土地,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本文来源:http://www.pw85.com/duhougan/4965.html